春天的小屋
本报记者 方芳 通讯员 汪铁铮
许岚(化名)走的时候60岁,正是深秋,黄叶萧瑟。
但在她眼中,这个世界最后的样子却是春意融融:洁白的玉兰,绿色的柳枝,戏水的鸳鸯……
一圈蓝色的屏风,围住了许岚的床位,外面是3人间的病房,里面是许岚的春天。
这间病房中的蓝色“小屋”,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中和了白色的压抑。护士张鹍站在这蓝色“小屋”中,为许岚擦拭着身体,许岚安详地睡着,脸上没有刚来时的痛苦。
去年秋天,许岚因为白血病晚期住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张鹍负责的病区。张鹍很开朗,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但心思极细。
身高155厘米的许岚原本就很瘦弱,入院时体重只有80斤,治疗中她持续消瘦,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看到她,也会心疼。
虚弱的人最需要安静,张鹍想给许岚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好好休息,同时也避免同屋病友看到许岚的样子,增加心理压力,影响治疗。于是,张鹍找来几块一人高的蓝色屏风,围在许岚病床的周围,与其他病人隔开。
搭好这间“病房中的单独病房”,张鹍看了看四周,微皱了一下眉头,这蓝色看上去多少有些冷。她顺口问了一句躺在病床上的许岚:“阿姨,您平时喜欢什么季节呀?”
许岚吃力地抬了抬眼皮,嘴唇动了几下,声音几乎微不可闻:“春天……”
“那您喜欢什么花呀?喜欢小动物吗?”张鹍弯下身,靠近许岚,声音温暖,圆圆的脸上,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儿。
许岚嘴角牵动,笑了,仿佛看到自己最爱的春天:“我喜欢小鸟和花……”
张鹍若有所思。做完晨间护理,回到护士站,张鹍打开电脑,快速搜索,她要为许岚“找春天”。
绿色柳枝下戏水的鸳鸯,娇艳绽放的洁白玉兰花、火红海棠,枝头嬉戏的小鸟,林间玩耍的孩子……张鹍把“春天”打印出来,捧到许岚眼前,许岚微睁的双眼中,顿时有了光彩,她艰难地抬起手,指着美丽的图画:“我喜欢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张鹍把许岚选好的图片贴在蓝色的屏风上,许岚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张鹍的手,一幅幅春景图使蓝色屏风内瞬间生机盎然。
许岚的老伴站在床头,潸然泪下。他跟着张鹍走出病房,连声称谢。
一个月后,许岚辞世,“春天的小屋”伴她走过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张鹍认真为她擦净身体。当她转过身准备再次安慰家属时,许岚的老伴一下子拉住她的手,把她往后推。
张鹍有点儿蒙,等她站定了,这位70岁的老人身体笔直,两手放在腿的两侧,弯腰90度,十分正式地向张鹍鞠了三个躬。
“张护士,谢谢你,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让她享受到了她的春天!”张鹍听到老人的话,眼泪刷地下来了。
“说实在的,我真没觉得做什么,我就是觉得这个围起来的小空间太孤单,想给老人装饰装饰,换做我们任何一个护士,都会这么做的。”现在想起老人,张鹍的眼圈还是微微发红。
从那以后,“春天的小屋”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在血液科的病房中,凡是需要用屏风跟其他病人隔离开的,护士们都会根据患者的喜好在屏风上贴上几幅画。有一位学美术的病人还指导护士,别平铺着贴,应该贴得错落有致。
张鹍做护士23年,努力关心着病区中的每一位病人,让他们能感觉到关爱,鼓起和病魔斗争的勇气。
“病人和家属的要求真的不高,你为他们多做一点儿,他们就会特别感动!”张鹍说,她也遇到过不讲理的病人,但换位思考一下,病人患上血液病,本就很不幸,我们还计较什么呢,都是可以理解的。“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院训,也是张鹍的座右铭。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张鹍付出了自己的爱,也收获了病人的爱。
2011年,患者老张曾经在张鹍的病房住过,得到张鹍和同事们的悉心照料。老张去世后,儿子小张给张鹍送来了父亲的遗作——诗集《砥砺集》,其中收录了老张给血液科病房所有护士写的三首赞美诗。
其中一首《总见其忙》中写道:着装恰似雪雕月,走路宁之风送云。输液打针问冷暖,朝朝暮暮是忙人。
小张问护士:“你们猜猜我爸最后说的话是什么?”
护士们摇摇头。
“那时我爸说话已经不太清楚了,他连续说了好几遍,我们都没听懂,最后,才听出来,他在说:‘张鹍……书’,我恍然大悟,对他说:‘您是说等诗集出版后给张鹍一本吗?’我爸终于点点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护士们听了,沉默着,来自患者的感激,是她们人生中的无价财富。
张鹍和她的同事们,用一个个细微的关怀证明,医学是有温度的。